科室介紹
科室訊息
李光申副院長接受日本京都大學邀請 主講「機械生物學和幹細胞分化之間的交互作用」
2023/2/72023年1月23日,日本京都大學細胞及材料科學整合研究所 (iCeMS) 鈴木淳 (Jun Suzuki) 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CMUH) 副院長李光申教授共同主持一場首席科學家研討會。
機器人手臂精準導航 客製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效果好 微創、精準、動態、三維及定量的機器手臂輔助關節置換術
2022/12/20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老人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當膝關節軟骨嚴重磨損,採取藥物及復健等保守治療藥物無效,患者可以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依文獻指出大約有兩成病人於術後仍存在著異物感、僵硬等不適症狀。
微創旋轉肌袖修補
2022/11/22旋轉肌袖破裂在中年以上病人盛行率當高,輕則稍微疼痛、重則影響到諸多日常生理活動:例如吃飯、盥洗、穿衣等。當懷疑有旋轉肌袖破裂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造影(MRI)提供更精確的影像,確認破裂的位置及大小。
保膝免換膝! 3D列印HTO保膝矯正手術
2022/11/21此新式保膝手術-新式的保膝截骨矯正手術(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可扭轉病人需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命運。 運用在關節炎愈早期的病人,恢復愈快。也可搭配自體骨髓幹細胞治療,來促使自身膝蓋受損的軟骨達成再生修復。
機器扯斷手臂 移工休克命危 中國附醫團隊11小時搶救 斷臂再植精準接回
2022/9/2122歲的外籍移工,7月在工廠作業時遭逢工安意外,左手臂從肩膀以下遭機器整個扯斷,一度休克命危送醫急救,醫療團隊長達11小時跨夜搶救,全程使用顯微鏡與器械,接回神經、血管、骨頭、韌帶與肌腱,重建斷臂,如今恢復情況良好,手臂已經能轉動
骨科部臂神經叢及肢體神經損傷重建團隊
2022/9/12專業手術項目: 臂神經叢損傷重建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兒童產癱) 脊髓損傷後的功能重建 肢體神經損傷修復(腋神經、坐骨神經、橈神經、尺神經…斷裂修復) 周邊神經卡壓鬆解(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
打籃球跨步轉身 聽到「啪」前十字韌帶斷裂怎辦?微創重建再織籃球夢
2022/8/31熱愛籃球運動的施先生,37歲時在一次籃球比賽中,一個跨步轉向的動作不慎扭傷右膝,當下聽到啪的一聲,關節立即腫脹起來,隨後就直接被抬出場至診所處置,但兩週後,他又在比賽中搶籃板腳落地時,再次扭傷右膝。施先生前往亞洲大學附設醫院進行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前十字韌帶斷裂,並轉診至中國附醫骨科部謝尚霖醫師診治
ROSA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 結合健保治療膝關節
2022/5/470歲婦飽受膝關節炎所苦,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於今(111)年4月初由女兒陪伴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經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建議,進行「ROSA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林女士於4月下旬接受手術,恢復良好,並於術後第2日即返家休養
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50歲男重拾小白球揮桿樂趣
2021/12/22陳賢德主任說,中國附醫骨科部與長聖國際生技合作執行幹細胞治療膝關節炎,目前已有28例進入治療療程,其中有16例完成兩次完整治療,短期的治療效果顯著,在疼痛指數及WOMAC關節炎指數均有顯著的改善
MAKO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傷口小疼痛少住院天數少
2021/2/24台中77歲男患者表示10年前右膝曾接受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時間長、傷口疼痛且術後需要接受數個月的復健治療,影響生活品質。經許弘昌副院長使用新式機器人手臂_MAKOplasty置換左膝關節,病人術後即可下床,病人表示術後疼痛感明顯降低,活動角度較傳統手術大,最重要的是不需天天往復健科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