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本期醫療主題是「真相的探索」,有些疾病的表現錯綜複雜,不是那麼容易分辨,甚且可能被忽略。例如憂鬱症、反覆性風濕症、急性心肌炎、又稱肌痛性腦脊髓炎的慢性疲倦症候群、僵直性脊椎炎、胃食道逆流,以及指(趾)甲修剪不當引起的嵌甲與甲溝炎,都是相當常見或者會嚴重危害健康的問題。
為了讓讀者了解神經醫學相關進展,本期醫訊規劃「神經醫學新境界」專題,包括能有效治療顫抖與巴金森病的「磁振造影導航聚焦超音波」,可診斷神經基因性疾病的「次基因世代定序」、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研究現況、缺血性腦中風的「顱內動脈取栓治療」、對抗嚴重巴金森病的「腦深部刺激術」、可在癲癇手術中精準定位病灶的「高密度腦電圖」、會導致行為改變的抗NMDA受體腦炎等等,閃亮繁星點綴著浩瀚的神經醫學領空。神經外科部提供的文章如脊椎壓迫性骨折、腰椎間盤突出及脊椎腫瘤導致的下背痛,也極具警世意味。
本期「醫療之窗」的主題是「蛻變」。整形外科談臉部拉提、狐臭消除、疤痕修整、自體脂肪移植、落髮改善,減重外科也說明能兼治第2型糖尿病的減重暨代謝手術,這對受困於病態性肥胖及併發症的民眾而言,實在是很有利的資訊。另有不少人因為上下顎骨的相對關係異常而影響臉部外觀,正顎手術在3D列印的輔助下,可使矯正結果更臻完美,牙醫部暨口腔顎面外科陳遠謙主任對此有詳細解說,提供有需要的民眾參考。
本期《中國醫訊》邀請多位醫師介紹各種常見運動可能造成的運動傷害運。運動可以強身,只要說到預防保健,醫療人員總不忘提醒大家「多運動」或「適度運動」,然而要做到只蒙其利,不受其害,除了平時就應好好訓練自己的肢體與反應,運動前還要有充分的準備,處處小心,才能快快快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溫馨5月,我們製作了「媽媽無恙否?」的專題,以失智、尿失禁、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骨盆腔器官下垂或空巢期、更年期等較年長婦女常見的問題為媒介,呼籲大家在享受母愛的同時,也要多關心終日劬勞的母親,身為母親者更應珍愛自己的健康。當青春不再,隨著身體與器官功能的退化,如何提高有生之年的生活品質,是至關重要的一課。
本期醫訊銜接上一期的主題,繼續「對癌抗戰」。這次介紹了胰臟癌、卵巢癌、口腔癌、攝護腺癌、中醫藥的輔助治療、胃癌治療後的飲食營養,以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門診化室與癌症資源中心。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臺灣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再度刷新「癌症時鐘」的紀錄。受到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的影響,衛福部預料癌症發生人數仍會持續上升,這個警訊任何人都不能等閒視之。
不管罹患什麼癌,患者面對的必然是一連串沈重的試煉,全家生活隨之大亂,也是可以想見的結果。因此,《中國醫訊》以癌症為主題,製作了「與癌對戰」系列,希望幫助患者更加了解糾纏自己的癌症,未罹癌者也能知所預防,用心維護目前的健康狀態。
本期醫訊,醫師們分別介紹唾液腺結石、牙結石、膽囊結石、腎臟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尿道結石和胃糞石之外,藥師也對可能增加泌尿道與膽囊結石風險的藥物做了說明,營養師則就各種成分的腎結石提出飲食建議,小心駛得萬年船,結石患者及有結石體質者有必要認真一讀。
本期醫訊邀請復健部孟乃欣主任詳細說明了復健部的服務內容與發展現況,也安排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撰寫相關文章,雖然限於篇幅,只能介紹幾種疾病,但見微知著,復健的確是風雨過後,重整家園不可或缺的一步。
本期醫訊的醫療衛教以「不可承受之失」為主題,列舉了許多健康方面的喪失或折損,包括視力、味覺、嗅覺、語言能力、進食能力、牙齒咀嚼、骨質肌力、面部痤瘡,以及因為糾結在憂鬱情緒中而欲振乏力等等,醫師們分別提出解說與治療對策,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