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全台確診數暴增!氣喘兒在疫情與後疫情時代的照護策略
2022/6/15氣喘是台灣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為呼吸道受到各種過敏性(如過敏原)與非過敏性(如病毒感染、空氣呼染、激烈運動及情緒激動)的刺激後引發的過度反應,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喘鳴、胸悶、慢性咳嗽等,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不一定會以「喘」作為表現,而是以「持續咳嗽」為主要的症狀。
長新冠疲倦又胸悶 女老師經中醫調理重拾「肺活量」
2022/6/1535歲女老師三個月前感染新冠肺炎痊癒後,每天都很疲倦,爬樓梯較吃力,感覺胸悶,授課時也不如從前有活力,故於日前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求診,經賴香君中醫師評估屬於肺氣不足,建議服用中藥調理與食療後,女老師順利恢復以往的「肺活量」。
緩解COVID-19長期後遺症 中醫調理4處方
2022/4/18新冠肺炎長期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的成因仍未完全解答,目前僅知後遺症可能來自於病毒雖從病人身體大部分器官清除,但仍潛伏在人體的某些角落,比如腸道、肺部或神經系統;再者,病毒肆虐期會直接感染人體多種細胞,並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
不抽菸無病史 45歲男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醫揭三大危險因子
2022/1/19盧炯睿醫師解釋,小於45歲的年輕人心肌梗塞特點是致死率較低、冠狀動脈疾病的範圍比較侷限、病後左心室殘餘功能比較好、短期預後較佳。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中,抽菸、肥胖與血脂異常,在年輕族群的盛行率比較高,高膽固醇血症、抽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更是年輕人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淺談COVID-19 新冠肺炎之藥物治療
2021/4/12近來疫情正在迅速擴散,COVID-19病人以成人為主。潛伏期通常在暴露後14天內,大多數情況發生在暴露後約4至5天。其臨床特徵:少部分病人無症狀感染,目前已知主要表現為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和胸部影像學上雙側浸潤,肺炎似乎是最常見的嚴重感染表現。
新型左束支起搏節律器 搶救百歲人瑞重拾樂活人生
2021/4/7101歲陳賴阿嬤因突發呼吸困難,由家人送至急診室就診,心跳僅47下,診斷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斷,出現肺水腫,但意識清楚,經醫病密切溝通後,接受「新型左束支起搏節律器」置入手術,治療後阿嬤恢復良好,心臟無力與呼吸困難情形獲改善
一定要運動 身體給你的功課
2021/2/23運動可促進健康,減少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骨質疏鬆等疾病的風險,並且運動對各年齡層都有好處,兒童規律運動能降低成年後被慢性病纏身的機率,年長者多從事強化肌肉和平衡的運動,有助於預防跌倒,可改善自我照顧功能。
冷到心痛!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醫提醒:溫差變化是發病主因
2021/1/2067歲男性在去年清晨突然感到一陣胸悶不適,且冒冷汗,經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不到一週康復出院。陳科維醫師表示,除了寒流來臨,在低溫間的回暖期也需特別注意,「溫差變化」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
高壓氧治療 一氧化碳中毒後的救命之舉
2020/12/14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不只是燒炭自殺,常見來源為火災;加溫或取暖系統燃燒不完全,包括熱水器、瓦斯或煤炭爐等;汽車或引擎的廢氣;職業暴露。例如每年冬天(12月至翌年2月)因為天氣冷,門窗緊閉或陽台曬滿衣物,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此時若不當使用熱水器...
下咽癌 嗓音與吞嚥功能的殺手
2020/11/19下咽癌的發生率在全部頭頸癌中,原本排名第4,次於口腔癌、鼻咽癌和喉癌,但近20年來下咽癌的新診斷病例數逐漸增加,現已超越喉癌,上升到第3名。一般來說,下咽癌的預後較其他頭頸癌差,主要是因為下咽癌不易早期診斷,且下咽處富含淋巴組織,通常在發現時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