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氣候潮濕,加上人們外出長時間穿鞋,心情悶悶的同時,小心腳也被悶住而「發黴」。足癬,又名「香港腳」,是指足部受到黴菌感染,造成趾間或腳底出現脫皮、發癢或長水泡等現象,若不加以治療,不僅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也可能進一步感染身體其他部位或傳染給家人。該如何治療及預防,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帶您一起來看看。 |
![]() |
香港腳,要這樣治療 治療香港腳,以外用的抗黴菌藥品為主,若病人有足部角質增厚情形,可能也會使用水楊酸或尿素等角質軟化藥品作為輔助治療,幫助藥品更有效滲透進入組織。對於使用外用藥品療效不佳的病人,醫師則至會建議使用口服藥品進行治療。 |
香港腳治療的療程長短取決於感染的嚴重度及感染部位等因素,通常需要治療數週。在治療期間,病人須依照醫事人員指示及藥品說明書用藥,不建議因為患處不癢或是症狀改善就擅自停藥。另外,坊間流傳的冰醋酸泡腳療法,其實無法殺死黴菌,且易刺激皮膚,引起紅腫發炎,反而不利於香港腳的治療。 |
預防香港腳,可以這麼做 要防止足部受到黴菌感染,脫離「菌男黴女」的行列,可以從製造不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做起,如:保持雙足與趾縫的乾燥、交替穿著透氣的鞋款、勤換吸汗效果好的棉質襪子等;若至泳池及淋浴間等公共場所,留意不赤腳、不穿著公用拖鞋等,都是減少接觸到黴菌的方法。隨時留意足部是否有脫皮、發癢或長水泡等情況,若有前述症狀,則建議尋求醫事人員協助,讓食藥署與您一同守護足部健康。 |
資料來源: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