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護腺根除手術 |
|
|
適應症 |
|
臨床上屬於局限性(T1, T2)或局部侵犯型(T3, T4)攝護腺癌,即臨床上診斷尚無明確
骨盆腔淋巴結轉移或其他遠處器官轉移之證據者 |
|
|
手術效益 |
|
-
手術後五年的臨床癌病惡化比率 (clinical progress rate) 約 10%。
-
整體而言,手術無法將腫瘤完全切除乾淨之比例約為:第二期 (未侵犯到包膜外) 約6.1%~21.9%;第三期 (侵犯到包膜外或精囊) 約 20~54%。
-
對於手術後 PSA 指數持續上升或病理殘餘腫瘤者,可再輔以放射線或(及)荷爾蒙治療。
-
對於性神經保留手術,約 60% 病人於兩年內可回復性功能,視其術前功能及術後復健情形。
-
約 92% 病人於一年內可不需使用尿布。
|
|
腎臟局部切除手術 |
|
|
適應症 |
|
臨床上屬於局限性(T1a, T1b),即臨床上診斷尚無腹腔淋巴結轉移或他處器官轉移之
腎臟惡性腫瘤或無法排除為腎臟癌之腎臟腫瘤或較大有出血風險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
|
手術效益 |
|
-
手術後的平均腎功能損失約 5%-10% (以腫瘤大小為 2-3 公分者而言),但與腎臟根除手術(摘除一顆腎臟) 比較,可保有較多的腎臟功能。
-
如為惡性,整體而言,手術標本邊緣有微觀腫瘤跡象之比例約為 0~5%:,可再輔以密切追蹤或根除性切除治療。
-
根據臨床上統計數據顯示,手術標本最終報告約有 80% 為惡性腎臟腫瘤。
-
約有 2% 病患因為組織沾黏嚴重或其他原因而於手術中必須改為傳統腹腔鏡或剖腹手術方式。
-
約有 1% 情形因為腫瘤沾黏嚴重或其他原因而於手術中需要改為腎臟根除手術。
|
|
腎盂/輸尿管整形手術 |
|
|
適應症 |
|
經臨床診斷確定有腎盂輸尿管交接處狹窄導致明顯腎水腫或腎功能衰退或產生腰痛、噁心、
嘔吐等症狀 |
|
|
手術效益 |
|
-
根據文獻,手術成功約 95.7-96.7%
-
約 97.6% 可改善症狀,如消除腎臟腎盂處水腫引起之腹痛及腰部酸痛。
-
矯正腎盂輸尿管狹窄,順流尿液避免阻塞。
-
防止進一步之腎臟腎盂水腫,以避免腎臟功能再惡化、及續發性高血壓之出現。
-
避免及預防腎臟腎盂腎炎,防止再發性之尿路感染及血尿症狀。
|
|
腎臟輸尿管及膀胱袖口切除手術 |
|
|
適應症 |
|
腎臟或輸尿管泌尿上皮癌的病人;或是上泌尿道系統結核菌感染經藥物治療無效
合併無功能腎的病人需行腎輸尿管切除手術 |
|
|
手術效益 |
|
-
腎臟或輸尿管泌尿上皮癌的病人,最標準的治療方法為腎臟輸尿管及膀胱袖口切除手術;手術後標本會請病理科醫師做切片檢查,來衡量腫瘤侵犯的程度深度來判斷分期,五年的存活率在表淺的腫瘤約 90-95%。第二期約 75-80%。第三期約 16-33%。第四期早期約 5% (參考 Campbell’s Urology)
-
泌尿上皮癌第二期以上的病人,根據病人本身的狀況及腫瘤細胞的惡性度,可能需要輔助性的化學治療。
-
上泌尿道系統結核菌感染的病人,因抗結核菌藥物的進步已鮮少需手術切除治療;若因結核菌感染造成阻塞合併反覆感染及無功能腎則需行腎臟輸尿管切除來控制感染。
|
|
膀胱全切除手術 |
|
|
適應症 |
|
侵犯到膀胱肌肉層的泌尿道上皮癌、或經過膀胱內卡介苗 (或化學藥劑) 灌注無效的
膀胱原位癌、或高度惡性、多發性且反覆復發的表淺型泌尿道上皮癌 |
|
|
手術效益 |
|
-
短期效果而言,手術後一至二年的無復發存活率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 約 86-91%,總體存活率 (overall survival rate) 約 90-96%。中期效果而言,手術後三至五年的無復發存活率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 約3 5-43%,總體存活率 (overall survival rate) 約 35-68%。此外,腫瘤期別、淋巴轉移、病理殘餘腫瘤,以及輔助性化學治療等因素也會影響存活率。
-
傷口疼痛、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約在手術後兩個月內可以恢復 90%。
-
目前尚未有長期追蹤之研究報告探討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膀胱全切除手術之長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