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化名)從第三孕期後開始下肢水腫,只要多走路,或工作久坐後,回到家就覺得肌肉緊繃、腫脹,甚至連鞋子都穿不下,本來很期待產後能夠快速恢復原本的「鳥仔腳」,但怎麼知道生產完下肢反而愈來愈腫,現在「鳥仔腳」不成反而變成「麵龜」這可怎麼辦才好?
懷孕期間血容量增加30~50%加上荷爾蒙的改變,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白蛋白下降、體內滲透壓下降,造成水分滯留於組織間隙,懷孕後期又更加明顯,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到身體的下腔靜脈及骨盆腔的靜脈,影響靜脈血回流不順,造成血液滯留。
一般來說,大約在生產後3天內會有近1,000cc水分從組織回到血管中,產後1週,產婦會明顯覺得出汗與小便量的增多,是體內正常的排水現象。
為什麼產後反而水腫了起來?
產後水腫一般分成病理性水腫與生理性水腫,病理性水腫包括有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妊娠腎臟病等,都會造成孕期甚至產後嚴重的水腫現象,而原本有心臟、腎臟方面的疾病,也容易引發水腫,而這些情況都可能使水腫的情況加劇。
生理性水腫則常發生於以下幾種情況:生產時用力推進使水分往周邊(如四肢及臉部)推送、產婦飲食營養不均,造成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不足,血液中膠體蛋白含量過低,滲透壓不足,水分就容易從血管跑到身體組織內;或是坐月子中飲食過鹹、口味過重造成水分滯留等,都可能進而影響水腫情形。若本身有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或是生產過程中出血較多,貧血加上飲食問題,可能又會加重水腫的狀況。
此外,坐月子期間經長在床上平躺久臥、久坐等等,也容易壓迫到腸骨靜脈的部位,影響下肢靜脈回流的情況,使水分堆積於下肢,加重腫脹。還有一種可能是產後因會陰疼痛造成的續發性大小便排泄異常,產生短暫無法自行排尿或排尿減少的情況,或因為尿瀦留,而引起水腫。
中醫幫忙,「麵龜」輕鬆恢復「鳥仔腳」
產後水腫在中醫理論與中醫臟腑「脾」、「腎」相關,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司二便,與水分的代謝跟尿液的排泄有關,加上產後因氣血耗損,也會影響到水分代謝,不利水分消除。此外,下腔靜脈受到子宮壓迫,血液回流差或是靜脈曲張也容易使下肢腫脹,在中醫也會從「血瘀」來進行治療。
產後水腫中醫常在調理氣血當中酌加健脾利濕、淡滲利濕的藥物,像是茯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等,或是活血利水的藥物,益母草、澤蘭等。常見月子餐中的黑豆水、紅豆水、薏仁水也都有利水的功能。
此外,也有許多外用的方式能幫忙,像是古時常使用生薑水,用來祛風散寒、行水消腫,促進血液循環,另外大風草水、大風藥浴包,大風草本身具有祛風消腫,溫中活血的功能,市售配方常會搭配艾草、抹草、香茅等加強溫散風寒、祛濕的效果。按摩或刮痧,可藉由局部刺激體表經絡,改善下肢回流,建議可以沿著脾腎兩經加強,做向心式的按摩。
(圖片來源 / 謝宜庭醫師繪製)
配合攝取「低鹽」的飲食、減少加工食物的攝取,以避免水分滯留在體內,加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排尿的困難與身體氣血代謝循環的恢復。除了簡單的抬腳運動外,也可以進階在抬腳當中加入腳踝提腳跟的動作透過主動肌肉收縮來擠壓血管、淋巴管,幫助回流。
產後何時可開始瘦身?
產後肥胖的定義為產後6週仍超出孕前體重10%,一般建議分娩後第1個月內不需特別減重,避免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熱量而影響奶水分泌,月子期間攝取低油低糖低鹽、均衡蔬果蛋白質等,並藉由簡單的伸展運動、排除水分、幫助身體代謝機能恢復正常,之後要瘦身,才能夠事半功倍!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